台灣的詐騙猖獗,大概已經不能算是什麼新鮮事了,光是昨天(2025/09/01)一天報案的詐騙總金額就接近兩億台幣。根據《165打詐儀表板》統計,假投資、網路購物、假交友(投資詐財)、假買家騙賣家詐騙、和冒用通訊軟體帳號,是最為普遍的詐騙手法。
在外面工作辦事,難免會在各處留下聯絡方式,現在接到詐騙電話的頻率已經從過去的一兩週一次,提高到一天至少一兩次,實在是不堪其擾。最初時還會跟對方說上兩句,周旋一下,而現在都是直接掛電話,連聽都不想聽了。
昨天在如廁時接到一通電話,自稱是某社福團體,要針對某個新專案做勸募,我說現在不太方便說話,請他留下基金會跟專案的名稱,我之後再上他們官網看詳情。對方很高興的說好,提供資訊後還提醒說,希望可以註明是電話勸募,因為他們需要每個月評估各種勸募管道的成效。
晚上忙完大小事情之後,我依言找到了基金會的網站,並且從主管機關的資料庫裡核對了該組織跟募款專案的序號,確認無誤之後,就進行了捐款。我心裡是想,如果詐騙可以做到這麼多細節都天衣無縫,那這筆錢我就算給錯了也是心甘情願。
我想,這些面向民眾勸募的非營利組織,大概是詐騙猖獗下最大的連帶受害者吧。原本這種社福專案的勸募就有一定的難度了,現在打個電話也會先被假設是詐騙集團,處境更是艱難。
其實大部分的詐騙手法,依靠的都是受害人的「一時不察」,大部分細節都是經不起檢查的,但總是會有一定比例的人在某個當下「不小心」,然後就著了道了,這跟受害人的聰明與否、教育程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。
但長此以往,社會上人際之間的互信程度會大為下降,這對社會的運作來說其實非常不利。不過,對台灣社會來說,或許也是一種對「過度善意」的修正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